“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家喻户晓的金句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海南考察时提出的。时隔9年后的4月11日,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对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乡村振兴工作要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做,首先要巩固脱贫成果,巩固住再往前走,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叮嘱、反复强调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我校派驻澄迈县金江镇黄竹村的第一书记王鹏,一年来扎扎实实践行着总书记的要求,从一名高校行政人员迅速转变为深入基层排忧解难的群众“贴心人”,不忘初心,扎实开展走访调查,深入实际找问题,集思广益寻方法,与驻村乡亲们一道巩固致富成果,为黄竹村的乡村振兴继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希望。
2021年2月,听到学校将要派驻新一批乡村振兴队员的消息后,王鹏积极响应,第一个报名,担任澄迈县金江镇黄竹村第一书记兼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黄竹村位于金江镇北部,土地面积15平方公里,设有14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约15000亩,人口5000余人。长期在城里工作的王鹏,面对繁重的基层工作、艰苦的生活条件和赋予厚望的乡村振兴目标,一开始内心是没有底的。他深知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是立竿见影,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来不得半点虚假。那该怎么办?他想起曾经在学校基层集体学习中学到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干部要具备的七种能力之一,其中就有调查研究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经过再次学习相关资料,他决定先从熟悉乡情村情入手。
王鹏(右一)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
最初的一个多月里,他进农家与村民促膝谈心,到村落体察民俗民风,去田间地头了解农耕生产,深入群众,认真调查了解,查找贫困原因,同时积极宣传政策。他一一走访了全村全部低保、特困、残疾户,同步摸排其他村民生活情况,逐步掌握全村的村情民意、家庭种养和乡村产业情况,并制作了农户基本信息调查表,为农户建档立卡,详实记录每户家庭实情。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研,耳闻目睹村民生活之后,他心里逐渐有了底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决心就愈发坚定了。他决定在“精”上出实招、在“细”上下功夫、在“准”上见实效,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稳扎稳打。
参加金江镇新农民宣讲团进行宣讲
为加强党建引领,赢得老百姓更多的支持,他主动参加了澄迈县金江镇新农民宣讲团,为乡亲们开了6场乡村振兴政策的宣讲。在宣讲中,他用老百姓们听得懂的话分析了黄竹村存在的现实问题、当前任务,让老百姓们能够了解农村基层党建的基础知识及其和实现全面小康的关系。他带领乡村振兴工作队及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和帮扶联系人积极主动地持续开展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安全住房、保障基本医疗的“两不愁三保障”调查摸底工作和饮水安全巩固情况“回头看”,确保全村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100%,新农合参保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提高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他白天走访调研,晚上就认真学习农村党建知识和乡村振兴政策,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和履职担责的本领。作为第一书记,他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带着大家共同学习,做乡村振兴的内行人。他的每一次党课,都伴随着高亢的声调和有力的动作,让村两委干部们充分地感受到他工作的热情、做事的激情和对乡亲们的真情。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广泛调研走访、吃透国策村情的基础上,王鹏与工作队员、村“两委”成员分析讨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乡村规划编制,统筹用地规划,做好产业规划,精心完善了村“项目建设库”。
王鹏(左一)陪同金江镇镇长邱启华实地考察太极健康产业用地
产业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王鹏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资产作价入股,资产托管、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入股经营主体获取分红收益。在原有基础的情况,他主动协调上级管理部门,和村“两委”共同商讨一致,排除阻碍,有力有序地推进“太极文化康养产业”项目的落地。2021年10月,该项目顺利通过澄迈县政府“两重一大”会议讨论,同意实施该项目。目前,该项目招商引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他带领大家积极参与并最终促成了多个经济产业项目的落地,增收致富。比如,土鼻岭租赁种植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2.55万元收入。推动黄竹然康农业有限公司积极转型,根据市场需要转种香蕉,根据目前预订情况,预计2022年8月即可产生25.92万元收益,将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在加强民营经济的同时,他还注重对国家支持专项资金对外投资的有效管理,争取集体经济更大收益,其中畜禽粪有机肥生产(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项目稳步推进,预计今年7月即可正式开始运营。
在上级的大力支持和村“两委”干部们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黄竹村集体经济营收从2020年的9.5万元增加到16.5万元。根据产业估算,2022年黄竹村集体经济营收将超过50万元大关。通过产业发展,黄竹村跨越式地进入稳健、快速发展的道路。
王鹏的派出单位是海医,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医疗卫生人才和医疗资源丰富。“背靠大树好乘凉”,王鹏就将乡村振兴和乡亲健康作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将乡村振兴与健康义诊有机结合。
他策划组织了学校团委、急诊与创伤学院、中医学院、第一附院、附属海南医院等单位的师生和医护人员,先后4次赴黄竹村开展健康义诊活动。针对农村百姓健康实际,专门邀请了内分泌科、中医科、老年病学、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等专业医生,并针对突发情况对全村百姓做了现场救护等实用性非常强的急救培训,为近800人次群众提供免费诊疗,赠送价值近10000元的常用药品,让村民不出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省级专家的优质医疗和健康宣教服务,深受广大村民群众欢迎。
急诊创伤学院党委与黄竹村党总支支部结对共建启动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黄竹村支部与急创学院党委结对共建开展健康义诊活动被海南省教育厅党委推荐报送到中组部,作为“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的候选事迹。
他还协调邀请校团委在黄竹村建立了“海南医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时常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志愿服务等方式,宣讲科普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健康康养等实用知识,开展志愿活动,让乡亲们进一步增强健康卫生意识,从而更好地守护好村民健康。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让城镇化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何通过乡土文化建设连结百姓,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激发乡亲们致富内生动力是王鹏上任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他看到乡亲们农闲之时总喜欢掏出手机刷一刷的时候,他有了主意。上任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借助在学校负责校友会公众号运营的经验,开设了“黄竹振兴”微信公众号,是金江镇所有村庄中唯一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乡村。他和村两委干部们充分利用新媒体无所不及的覆盖面,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政策,发布党建和致富资讯,加强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尤其是通过公众号让黄竹村在外乡贤、学子和农民工能够及时了解家乡建设情况,有效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家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王鹏(右四)和《黄竹村志》部分编撰者合影
村史村志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文化工程,是传承文化、弘扬传统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在农村就是头等大事。王鹏自担任村第一书记后,深知村史村志对于传承乡村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跟村两委班子一起通力协作,联合多方力量,促成了历时6年编写的《黄竹村志》最终出版发行,这是近5年来澄迈县志馆唯一批复同意出版发行的村志。期间,王鹏还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村志,参与修订了最终版本,最终使成书“不仅厘清了村里的溯源沿革和发展轨迹,而且还把解放海南的美亭、黄竹战役有关人文收录入册”,对于启迪村中后辈传承先辈优良传统,趋善、团结、奋进,共同建设乡村起到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他还与村两委策划建设村史馆,拟将其建设成为黄竹村标志性文化建筑,让乡亲们的精神家园有所寄托,让在外的游子记得住乡愁。
村容村貌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内容。“有了专门的排水沟,脏水就不会流淌得到处都是了。”看着黄竹村北华湾上段新修好的排水沟,围观的村民喜笑颜开,对这一暖心的民心工程连连称赞。早些年,村里曾在这巷路里挖了一条“排水沟”,但是由于资金问题没有做好相应的基础密封,再加上这巷路是条斜坡路,一到下雨天便雨水漫灌,污水横流,久而久之就让大路中间形成了一条黑黑的“臭水沟”,严重影响村民正常生活和村容村貌。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他和驻村干部们认真制定改造方案,并与臭水沟改造涉及相关利益的个别村民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最后以“多方筹资+临街村民出力”的修建模式,短时间内筹措到改造资金,与村民一道动手改造好了这道恼人的臭水沟,让两旁的50户人家200余名村民不再望“沟”兴叹。
除了面上的振兴工作,个别重点人群也是王鹏的关注对象。在村委会干部牵线搭桥下,王鹏主动与戒毒人员王某结对帮扶。没有相关的戒毒知识和经验,王鹏就向学校相关领域专家请教,用心学习戒毒知识,了解戒毒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他经常到王某家里以闲聊的方式,慢慢地让其放松了戒备,了解到他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家庭等情况后,在严厉告诫其一定要戒除毒瘾,谨慎交友,远离毒友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他正确看待问题,树立戒毒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就是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让王鹏从乡村工作的新手变为了乡村振兴工作的能手,也让他的工作笔记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所思所悟。在接受澄迈电视台采访时,他说:“我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当中,今后我们要努力做好三点。第一,党建引领,规划先行。第二,做好产业振兴,使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和村民的经济大幅度的增收。第三,集中精力把工作搞上去的同时,还要把党对于农村的关切,对于农民的关怀带下去,引导我们村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