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中文版)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21):1601-1606, DOI: 10.13210/j.cnki.jhmu.20240612.001
    摘要:
    目的:研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在心肌缺氧再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C57BL/6乳鼠原代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缺氧/复氧组(H/R组)、阴性腺相关病毒组(H/R+Scramble组)、AAV9-shPCSK9重组腺相关病毒组(H/R+shPCSK9组)。建立H/R模型(缺氧2 h,复氧4 h),使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活力的变化,LDH试剂盒检测细胞损伤程度,白光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变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染色质凝集、自噬小体、溶酶体数量和形态等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PCSK9、LC3Ⅱ、P62、LAMP2、Cathepsin B等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H/R组和H/R+Scramble组较Control组的心肌细胞活力明显降低,LDH水平显著升高,PCSK9、LC3Ⅱ、P62、Cathepsin B蛋白显著升高,而LAMP2蛋白明显降低(P<0.05),这些变化在H/R+shPCSK9组则被逆转。此外,与H/R+Scramble组相比,白光显微镜下H/R+shPCKS9组的部分心肌细胞形态明显较为正常,部分细胞亦有缩短、肿胀以及成团状,但心肌细胞数量仍较多,同时共聚焦显微镜下H/R+shPCKS9组溶酶体数量及比例明显升高,而自噬小体数量虽增加但所占比例显著降低。 结论:PCSK9通过破坏溶酶体稳态引起自噬通路受阻,导致自噬小体聚集以及自噬性死亡,进而加剧了心肌缺氧再复氧损伤,而下调PCSK9可通过维持溶酶体稳态,促进自噬通量,从而减轻H/R所导致的心肌细胞损伤。
    2024(21):1607-1616, DOI: 10.13210/j.cnki.jhmu.20240703.001
    摘要:
    目的: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焦孔素D通路(GSDMD),探讨电针“四神聪”、“风池”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将64只Morris水迷宫筛选后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造模组40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4‑VO)建立V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各12只,电针组取“四神聪”、“风池”穴(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1 mA),每日1次,30 min/次,连续21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相同抓取固定,不予任何治疗。Morris水迷宫试验、新物体认知试验评估造模前后及干预后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免疫组化检测海马组织中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和GSDMD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 p20、GSDMD和GSDMD‑N蛋白表达。 结果:与假手术组对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及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新物体识别指数(RI)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排列紊乱,细胞结构不同程度受损;IL‑1β、IL‑18水平升高(P<0.01);NLRP3、ASC、pro‑Caspase‑1、Caspase‑1 p20、GSDMD和GSDMD‑N蛋白表达上调(P<0.01,P<0.05)。与模型组对比,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及穿越平台次数增加、新物体识别指数(RI)升高(P<0.01);电针组海马神经元整体形态较规则,核固缩、凋亡小体和炎性细胞数量减少;IL‑1β、IL‑18水平降低(P<0.01);NLRP3、ASC、pro‑ Caspase‑1、Caspase‑1 p20、GSDMD和GSDMD‑N蛋白表达下调(P<0.01,P<0.05)。 结论:电针“四神聪”、“风池”可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Caspase‑1/GSDMD通路,从而改善炎症,减轻神经细胞焦亡相关。
    2024(21):1617-1624, DOI: 10.13210/j.cnki.jhmu.20240604.001
    摘要: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大鼠巨噬细胞极化及miR-486-5p的影响,探究新风胶囊改善AA大鼠炎症的可能机制。 方法:32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两个不同组别:正常组(NC组,8只)和造模组(24只),通过对造模组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成功构建AA大鼠模型后,进一步随机细分为3组:模型组(MC组,8只)、新风胶囊组(XFC组,8只)以及miR-486-5p抑制剂组(miR-486-5p inhibitor组,8只)。于炎症诱导后的第14天开始给予相应药物和试剂,NC组及MC组持续21天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然后检测各组AA大鼠足跖肿胀度(E)、关节炎指数(A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ELISA)检测大鼠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4及IL-13;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CD86、CD206表达;RT-qPCR检测大鼠关节滑膜miR-486-5p表达。 结果:(1)与NC组比较,MC组大鼠E、AI及IL-23、TNF-α、CD86和miR-486-5p表达升高(P<0.01);IL-4、IL-13、CD206表达降低(P<0.01)。(2)与MC组比较,XFC组和miR-486-5p inhibitor组E、AI、IL-23、TNF-α、CD86和miR-486-5p表达降低(P<0.01);IL-4、IL-13、CD206表达升高(P<0.01)。(3)与miR-486-5p inhibitor组比较,XFC组IL-4、IL-13、CD206表达升高(P<0.01);IL-23、TNF-α、CD86和miR-486-5p表达降低(P<0.01);E、AI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AA大鼠炎症与巨噬细胞极化和miR-486-5p表达有关,新风胶囊能明显改善AA大鼠关节炎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iR-486-5p表达,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有关。
    2024(21):1625-1633, DOI: 10.13210/j.cnki.jhmu.20241012.001
    摘要:
    目的:观察参芪地黄汤对2型糖尿病(T2DM)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通过对 ACE2-Ang⁃(1⁃7)-Mas轴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参芪地黄汤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 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构建T2DM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参芪地黄汤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另设6只为空白对照组。给药组灌胃相应剂量药物(低中高剂量分别为10.8、21.6、32.4 g/kg)连续8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胰岛素含量,海马中血管紧张素(1-7)[Ang(1-7)],白细胞介素 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海马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Mas受体(MasR)、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酶-1(Caspase-1)蛋白。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时间显著延长,而穿越平台的次数则显著减少(P<0.01);海马组织结构疏松,炎细胞浸润明显,小胶质细胞显著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空腹血糖水平均降低,胰岛素水平均升高;参芪地黄汤中、高剂量组大鼠潜伏期显著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多(P<0.05);大鼠神经元结构较完整,炎细胞浸润、小胶质细胞显著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组织中Ang⁃(1⁃7)和 IL-1β、IL-18和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显著上升(P<0.01),海马中ACE2、Mas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AngⅡ、NLRP3、Caspase-1表达则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经过给药后各组海马中AngⅡ、NLRP3、Caspase-1表达显著下降(P<0.05),ACE2、Mas则显著升高(P<0.05)。 结论:参芪地黄汤可能通过调节 ACE2-Ang⁃(1⁃7)-Mas 轴抑制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减少炎症级联反应从而改善T2DM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2024(21):1634-1643, DOI: 10.13210/j.cnki.jhmu.20240708.002
    摘要:
    目的:观察骨痹通消颗粒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成脂分化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的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SANFH患者的骨髓组织,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原代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CCK‑8法检测骨痹通消颗粒含药血清对hBMSCs增殖的影响,油红O、茜素红染色、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骨痹通消颗粒含药血清作用后,hBMSCs骨脂分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胆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SREBP)、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生长转化因子β1(TGF‑β1)mRNA和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不同体积分数的骨痹通消颗粒含药血清均可促进hBMSCs增殖,且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尤以5%组作用48 h时促进细胞增殖最为明显;与模型组比,5%含药血清作用后可明显减少胞质中的脂滴着色进而增加钙盐沉积处的橙红色矿化结节(P<0.05),同时下调细胞中PPARγ、SREBP mRNA和上调BMP2、TGF‑β1 mRNA表达水平(P<0.05);此外,骨痹通消颗粒含药血清还可明显降低细胞中PI3K、p‑AKT和mTORC等蛋白表达水平,上调Maf1蛋白表达(P<0.05)。 结论:骨痹通消颗粒可以负性调节hBMSCs的成脂分化,促进成骨分化,进而发挥治疗SANFH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mTORC信号通路有关。
    2024(21):1644-1654, DOI: 10.13210/j.cnki.jhmu.20240704.001
    摘要: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及机器学习,筛选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相关的胆汁酸代谢差异基因,并在动物实验中验证天香丹治疗AS的作用机制是否与调控胆汁酸代谢相关。 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得到“天香丹‑AS‑胆汁酸代谢”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分析其相关性,进一步通过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网络筛选目的基因以进行生物信息验证。通过对目的基因免疫浸润分析和数据集样本的聚类分型,解析各分型间的免疫细胞差异。通过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预测目的基因与AS疾病间的关联性,进一步通过外部数据集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验证其临床诊断效能。通过对目的基因的临床相关性分析,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最后,采用动物实验再次验证目的基因FXR、LXRa、CYP7A1是否为天香丹调节胆汁酸代谢治疗AS的关键分子靶点。 结果:共获得“天香丹‑AS‑胆汁酸代谢”核心基因CYP7A1、CYP19A1、FXR、LXRa,通过基因富集和关键基因分析显示富集通路最多、排名前三的是CYP7A1、LXRa、FXR,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机器学习分析、外部数据集和动物实验双重验证。免疫浸润结果显示CYP7A1、LXRa、FXR与22种免疫细胞中的1个或多个显著相关。通过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验证FXR对AS患病风险较明显。其中CYP7A1、FXR的表达与AS患者年龄负相关。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主动脉管腔较大粥样斑块,管壁见大量脂质沉积,天香丹治疗后小鼠主动脉管腔粥样斑块及脂质沉积情况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缓解;模型组小鼠主动脉FXR蛋白水平升高,LXRa, CYP7A1蛋白水平降低,天香丹治疗后小鼠主动脉组织中FXR蛋白水平显著降低,LXRa, CYP7A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 结论:FXR、LXRa、CYP7A1是与AS发病密切相关的胆汁酸代谢关键基因,天香丹可通过下调FXR,上调LXRa、CYP7A1的水平,调节胆汁酸代谢平衡,从而防治AS。
    2024(21):1655-1665, DOI: 10.13210/j.cnki.jhmu.20240407.002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综合评价中药复方对脊髓损伤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自各数据库建立之日起至2023年12月,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与CBM。Meta分析过程根据PRISMA指南进行,并在PROSPERO数据库中登记(CRD42023462686)。使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Man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30项RCT,共2 166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手术+常规治疗相比,联用中药复方可有效提高Asia运动评分(MD 9.12; 95% CI 7.71, 10.53; P<0.01),Asia感觉评分(MD 8.10; 95% CI 6.61, 9.59; 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D 7.87; 95% CI 5.74, 10.00; P<0.01),促进脊髓损伤恢复(RR 1.29; 95% CI 1.21, 1.37; P<0.01),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RR 0.36; 95% CI 0.20, 0.66; P<0.01)。 结论:中药复方可通过改善脊髓损伤术后的运动与感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而促进脊髓损伤术后的脊髓功能恢复。手术联合中药复方治疗脊髓损伤可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2024(21):1666-1672, DOI: 10.13210/j.cnki.jhmu.20240715.001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COPD患者常伴随一种或多种肺外合并症,这些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制,并对彼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有着重大影响,但目前缺乏针对COPD及肺外合并症的有效治疗方案。氧化应激是促氧化/抗氧化平衡的紊乱,是COPD及其肺外合并症的独立风险因子,但其涉及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氧化应激在 COPD及其常见的肺外合并症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2024(21):1673-1680, DOI: 10.13210/j.cnki.jhmu.20240801.001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慢性的先天性免疫系统诱导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其中异位骨化为主要病理特点,可导致关节活动度丧失和强直,甚至严重残疾。非编码RNA(ncRNA)为重要调节性非蛋白质编码转录本,由长链RNA(lncRNA),微小RNA(miRNA)及环状RNA(circRNA)3种类型组成。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关注到ncRNAs与AS异位骨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基于此,本文回顾了ncRNAs在强直性脊柱炎异位骨化的新发现,分析了它们在调控成骨分化、成骨细胞骨基质矿化、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相关细胞的活性和凋亡、血管生成及在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旨在确定它们作为AS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所具有的潜力和面临的挑战。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3(2):146-152, DOI: 10.13210/j.cnki.jhmu.20210616.003
    [摘要] (158) [HTML] (0) [PDF 491.63 K] (4147)
    摘要:
    铁死亡受基因调控,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卒中、肿瘤等疾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已知调控p53基因可诱导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铁死亡。而抑制铁死亡使GPX4正常发挥作用,阻断细胞膜上脂质氧化,减少活性氧自由基(ROS)积累,保护正常细胞。鉴于铁死亡的多反应性,可能有助于杀死癌细胞,可能会损伤正常细胞,所以调节性铁死亡敏感相关基因及触发机制亟待阐明。本文主要综述目前已知的GPX4、FSP1、SLC7A11、P53等调节性铁死亡敏感相关基因功能机制,以期为铁死亡研究深度剖析及重大疾病药物靶向选择提供参考。
    2022,28(21):1674-1680, DOI: 10.13210/j.cnki.jhmu.20210526.004
    [摘要] (150) [HTML] (0) [PDF 546.05 K] (2678)
    摘要:
    抑郁症的发病日益增多,其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复发率高等特点,同时发病机制尚未被阐明。不同品系的大、小鼠模型间参考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在抑郁症实验造模中容易受性别、造模方式等的影响,因而规范选择大、小鼠品系用于实验研究具有必要性。目前广泛使用的抑郁症大鼠、小鼠模型虽可以满足大多数抑郁症的疾病研究,但随着中医药成分靶点的深入挖掘及中医学辩证论治的诊疗发展,符合中医学证候分型的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完善与成熟,将会对抑郁症的中医学基础研究更具价值。因此,本综述结合当代文献资料对不同大小鼠的品系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证候基础研究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
    2024(1):60-66, DOI: 10.13210/j.cnki.jhmu.20230419.001
    [摘要] (158) [HTML] (0) [PDF 464.75 K] (2299)
    摘要:
    线粒体自噬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中,对于维持细胞中线粒体平衡、线粒体质量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检索近5年文献,综述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与疾病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2021,27(22):1730-1736, DOI: 10.13210/j.cnki.jhmu.20200831.004
    [摘要] (110) [HTML] (0) [PDF 2.14 M] (2255)
    摘要: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与重度抑郁症分子生物学机制相关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方法: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网站GEO公共数据库获得脑皮质总mRNA表达谱数据(GSE101521),使用Networkanalyst在线数据库筛选正常组(非精神病人)和抑郁组(抑郁症患者)存在表达差异的基因;利用DAVID和KOBAS在线数据库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STRING和Cytoscape软件进行PPI分子网络构建。结果:共筛选出41个差异基因,其中39个差异基因上调,2个差异基因下调。GO功能注释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炎症反应,而KEGG通路分析表明与抑郁相关的最主要通路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通过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和模块分析筛选出了6个关键基因(IL6,CXCL8,IL1B,FOS,CCL2CXCL2)。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了重度抑郁症涉及免疫系统新的标志物和靶标,其参与了重度抑郁症关键发病机制。
    2023(20):1521-1525, DOI: 10.13210/j.cnki.jhmu.20220914.002
    [摘要] (381) [HTML] (0) [PDF 497.25 K] (2030)
    摘要:
    鸡矢藤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南药范畴,具有分布广、资源丰富的特点。传统上应用上,鸡矢藤具有止痛、解毒、消炎和抗惊厥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鸡矢藤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和挥发油类成分,这些成分多具有止痛、抗炎、保肝、保肾及抗菌等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鸡矢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参考。
    2020,26(09):686-693, DOI: 10.13210/j.cnki.jhmu.20200218.001
    [摘要] (119) [HTML] (0) [PDF 1.94 M] (1974)
    摘要:
    目的:估计近十年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旨在揭示我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的流行趋势,为日后制定大学生抑郁症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base)、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gfang)、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中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提取相关数据后运用R3.6.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相关文献37篇,样本量总计52 622人,近十年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的研究结果分布在8.00%~74.0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的总体患病率为31.38%,95% CI为(26.31%,36.44%)。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地区、年级、生源地、文献质量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影响。结论:近十年来中国大学生抑郁症的患病率存在着升高的趋势,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2023(24):1914-1920, DOI: 10.13210/j.cnki.jhmu.20230330.004
    [摘要] (112) [HTML] (0) [PDF 476.10 K] (1958)
    摘要:
    核输出蛋白1(exportin 1, XPO1)是一种核质转运蛋白,负责大多数肿瘤抑制蛋白和生长调节蛋白的转运。XPO1在许多恶性肿瘤中过表达,并与疾病进展、治疗耐药性相关。选择性核输出抑制剂(SINE)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促使肿瘤抑制蛋白和其他生长调节蛋白的核内储留和活化,并下调细胞浆内多种致癌蛋白水平,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本文综述XPO1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耐药性中的作用、以及XPO1抑制剂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进展。
    2022,28(22):1748-1754, DOI: 10.13210/j.cnki.jhmu.20210514.005
    [摘要] (284) [HTML] (0) [PDF 534.08 K] (1814)
    摘要:
    柴胡是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e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e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的干燥根,其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湖北、四川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和泥沙,干燥。柴胡应用历史悠久,是最古老、最常用的中草药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抗癌、抗抑郁、抗炎、保护心脏、保护肝脏、保护肾脏等药理作用,并主要通过调节凋亡信号通路、炎症信号通路、神经内分泌系统、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纤维化信号通路发挥作用。本文就近年来柴胡的现代药理作用进行文献综述,旨在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柴胡资源提供参考。
    2022,28(16):6-12, DOI: 10.13210/j.cnki.jhmu.20220525.002
    [摘要] (343) [HTML] (0) [PDF 2.54 M] (1778)
    摘要:
    目的:探索海南番木瓜提取物对D‑半乳糖所致小鼠衰老模型的改善学习记忆障碍和抗衰老的作用。方法:将水迷宫实验筛选认知能力正常的4月龄昆明种小鼠共72只,根据随机平均原则,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组、吡拉西坦组以及海南番木瓜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400、200、100 mg/kg),共6组,每组12只,海南番木瓜提取物与吡拉西坦组每天以灌胃给药途径给予以上药物,阴性对照与模型两个组以同样的给药途径给予等量0.9% NaCl溶液。各组小鼠每周称重1次;给药的同时,每天用2% D‑半乳糖对除阴性对照组小鼠外各组小鼠进行腹腔注射,阴性对照组小鼠注射0.9% NaCl溶液,共7周。49 d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后取各组小鼠脑组织分别检测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的含量;以HE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的改变,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海南番木瓜提取物干预衰老模型小鼠后,其高、中、低剂量组可不同程度地缩短小鼠的游泳时间和游泳距离,同时能升高小鼠脑组织SOD、CAT、NOS活力和降低MDA含量;且高剂量组表现最佳,优于吡拉西坦组(P<0.01);同时能通过减少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来改善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呈剂量依赖性提高小鼠脑组织中Nrf2蛋白的表达。结论:海南番木瓜一定程度上有延缓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小鼠的各项体征,具有一定的抗衰老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Nrf2信号通路有一定的联系。
    2023(18):1361-1366, DOI: 10.13210/j.cnki.jhmu.20230707.002
    [摘要] (217) [HTML] (0) [PDF 2.23 M] (1740)
    摘要:
    目的:探讨枫蓼肠胃康联合5⁃氟尿嘧啶给药对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小鼠模型,经枫蓼肠胃康和5⁃氟尿嘧啶给药后,观察小鼠的行为及活动情况;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结肠组织在IL⁃6/STAT3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联合给药组小鼠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且小鼠肠壁增厚及间质炎症情况明显减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经造模后小鼠结肠组织中P⁃STAT3及IL⁃6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联合给药后,抑制了IL⁃6/STAT3通路中Cyclin D1、CDK4和Bcl⁃2蛋白表达,上调了Bax的表达(P<0.05)。结论:枫蓼肠胃康联合5⁃氟尿嘧啶可抑制IL⁃6/STAT3通路来发挥对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的抑制作用。
    2023(2):153-160, DOI: 10.13210/j.cnki.jhmu.20210621.002
    [摘要] (129) [HTML] (0) [PDF 528.79 K] (1651)
    摘要:
    葛根作为中国传统中药,在历代本草著作中广泛记载。现代研究发现,其主要化学成分有异黄酮类、三萜类、皂苷类等,具有解热、抗炎、抗感染、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改善生殖功能等药理作用。临床以中药复方的形式应用于糖尿病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治疗中。本文对近5年葛根相关文章进行总结,重点围绕其药理作用以及复方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022,28(16):1-5, DOI: 10.13210/j.cnki.jhmu.20220729.001
    [摘要] (290) [HTML] (0) [PDF 450.88 K] (1619)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可导致一系列胃肠道损害。相关研究报道了SARS‑CoV‑2感染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进展,可能与SARS‑CoV‑2感染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有关。近日,我们还关注了感染SARS‑CoV‑2是否会加重接受生物免疫治疗UC患者的病情以及接种SARS‑CoV‑2疫苗对这些患者是否安全有效等问题。目前,有关SARS‑CoV‑2、SARS‑CoV‑2疫苗和溃疡性结肠炎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其中的关系。
    2023(15):1121-1127, DOI: 10.13210/j.cnki.jhmu.20230612.001
    [摘要] (130) [HTML] (0) [PDF 2.02 M] (1580)
    摘要:
    目的:本论文深入探究黎药海南地不容抗乳腺癌活性化合物氧化克班宁对微管网络的破坏能力,研究氧化克班宁在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对微管网络稳态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EBI位点竞争法和分子对接来确定氧化克班宁对微管位点的占据力;其次,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3、PKA1、CAMK4和PKA 检测氧化克班宁对微管蛋白的影响。结果:EBI位点竞争法结果显示,EBI与β⁃微管蛋白加合物比β⁃微管蛋白出现在分子量更小的区域(ctrl2)。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氧化克班宁可以占据微管蛋白的秋水仙碱位点。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低、中、高3个浓度的氧化克班宁或阳性药Taxol作用MCF⁃7细胞48 h后,显著降低STAT3蛋白表达水平(P<0.01),显著降低PKA1和CAMK4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并且可降低PKA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氧化克班宁结合在微管蛋白秋水仙碱位点扰乱微管蛋白聚合,造成MCF⁃7细胞有丝分裂,从而导致MCF⁃7细胞死亡。氧化克班宁可通过抑制MCF⁃7细胞中STAT3、PKA1、CAMK4和PKA蛋白的表达水平,干扰纺锤体形成,最终造成MCF⁃7细胞有丝分裂灾难。
    2023(24):1904-1913, DOI: 10.13210/j.cnki.jhmu.20221128.002
    [摘要] (148) [HTML] (0) [PDF 1.27 M] (1369)
    摘要: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慢性、严重致死性传染病,也是当下仅次于新冠病毒肺炎的第二大单一传染源致死原因。伴随着抗生素滥用和抗结核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多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和全耐药(totally drug⁃resistant,TDR)结核病的出现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结核病疫情消灭的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仍是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也是MDR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传统药物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结核病的控制,抗结核药物新靶点的发现和新型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已迫在眉睫。本文对传统和目前新研发的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着重介绍了已知耐药机制的新进展,以期为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提供新思路,降低结核病对社会的危害。
    2022,28(17):1356-1360, DOI: 10.13210/j.cnki.jhmu.20210421.002
    摘要: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通过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可鉴别大部分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但由于细胞学检测的局限性,部分甲状腺结节难以鉴别其良恶性。BRAF基因突变是常见的人类致癌突变,也是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突变频率最高的一种。通过FNA与BRAF基因检测相结合,可显著提高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率,有利于弥补细胞学单一诊断的不足。此外,虽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均在快速增长,但其死亡率却保持稳定。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的问题日益显现。然而,由于目前对BRAF基因研究的局限性,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价值尚存在争议。因此,为了降低过度诊治过患者的不利影响,未来对基因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2018,13(24):2103-2106, 2111, DOI: 10.13210/j.cnki.jhmu.20181119.002
    [摘要] (137) [HTML] (0) [PDF 2.78 M] (1329)
    摘要: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miR-494、miR-130b的表达量并探究下游靶基因。方法:收集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骨肉瘤组织,另取同期关节置换术后的正常骨组织作为对照;抽提miRNA后测定miR-494、miR-130b的表达量,抽提RNA后测定增殖基因、侵袭基因的mRNA表达量,抽提蛋白后测定血管新生分子的蛋白含量。结果:骨肉瘤组织中miR-494、Runx3、ELL2、p16、RECK、TIMP1的表达量以及TSSC3的蛋白含量显著低于正常骨组织,miR-130b、β-catenin、CyclinD1、Sox9、ADAMTS18、CatD、STMN1的表达量以及CEACAM6、VEGF、Ang-2的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正常骨组织;骨肉瘤组织中miR-494与Runx3、ELL2、p16、RECK、TIMP1、TSSC3呈正相关,与β-catenin、CyclinD1、Sox9、ADAMTS18、CatD、STMN1、CEACAM6、VEGF、Ang-2呈负相关,miR-130b与Runx3、ELL2、p16、RECK、TIMP1、TSSC3呈负相关,与β-catenin、CyclinD1、Sox9、ADAMTS18、CatD、STMN1、CEACAM6、VEGF、Ang-2呈正相关。结论:骨肉瘤组织中miR-494的低表达以及miR-130b的高表达能够调控增殖、侵袭基因的表达及血管新生分子的生成。
    2018,13(24):2117-2120, 2124, DOI: 10.13210/j.cnki.jhmu.20181119.001
    [摘要] (366) [HTML] (0) [PDF 2.80 M] (1326)
    摘要: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cingulin、claudin-2表达量与菌群紊乱、氧化应激及炎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确诊并作为UC组的UC患者70例,同期至本院进行肠镜体检的结肠息肉患者90例作为结肠息肉组。对比两者肠道病变组织中cingulin、claudin-2蛋白表达量以及粪便标本中菌群分布、血清中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UC组结肠病灶中cingulin、claudin-2蛋白表达量高于结肠息肉组;肠道内大肠杆菌的计数高于结肠息肉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计数值低于结肠息肉组;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GSH-Px、T-AOC的含量低于结肠息肉组,ROS、LHP的含量高于结肠息肉组;血清中炎症因子IL-4、IL-6、IL-17、IL-23、TGF-β的含量均高于结肠息肉组。相关性分析显示:UC病灶组织中cingulin、claudin-2蛋白表达量与菌群紊乱、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指标均直接相关。结论:UC病灶中存在cingulin、claudin-2异常高表达,可推进机体肠道菌群紊乱及全身炎症应激反应。
    2019(1):77-80, DOI: 10.13210/j.cnki.jhmu.20181115.008
    [摘要] (219) [HTML] (0) [PDF 2.36 M] (1321)
    摘要: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及致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危及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的多为其并发症,其中涉及各种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及糖尿病足等。本文对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的发病的相关分子机制进行论述,为新药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2023(20):1594-1600, DOI: 10.13210/j.cnki.jhmu.20220808.001
    摘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菌,主要定植于胃和十二指肠,它可以引起胃部炎症、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消化道疾病,根除H. pylori可以有效阻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抗生素是治疗H. pylori的主要药物之一,由于抗生素的长期应用,H. pylori对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上升,降低了H. pylori的根除率,增加了再次治疗的难度及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将从H. pylori耐药现状、耐药机制和治疗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应对严峻的耐药形势提供参考。
    [摘要] (292) [HTML] (0) [PDF 2.34 M] (1247)
    摘要: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先抽取220名实验对象,要求其是UC活动期患者,并将实验对象随机平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比较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等血清炎性因子含量。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期间达到预想效果的概率分别达到了97%和75%,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效果是比对照组要好的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和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着不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Fib水平和血浆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Fib水平和血浆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UC患者疗效显著,解决凝血纤溶功能的失衡,有效降低炎症反应程及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

Baidu
map